广州大题小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热线:13760687692
分享

广州美术学院考研(一)——学校简介、名师名家、学院简介、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 首页 > >考研资讯 >考研动态

广州美术学院考研(一)——学校简介、名师名家、学院简介、校园风光

* 来源 :大题小做设计考研 * 作者 : dtxz * 发表时间 : 2019/6/28 19:15:36* 浏览 :




一 、学校简介

五岭以南,南海之滨的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自秦汉始即通过海洋与世界交往。西晋伊始,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时则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广东是中国近代大变革进程的先行者。

胸怀开阔,兼容并蓄,尚新求变,是广东人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广东近现代美术一脉相承于岭南文化精神。1887年,中国油画先驱李铁夫出洋学画。1917年,广东人郑锦奉命筹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1年,广东出现了第一个研究西洋画的美术团体——赤社。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几所公立美术学校之一。1928年,林风眠赴杭州筹办国立艺术院。此外,高剑父、冯钢百、胡根天、关良等一众广东籍美术家皆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筚路蓝缕的可敬前驱。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即系于这样的文化血脉之中。

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3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创建于湖北武汉,时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相关系科合并而成。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学生,2005年获准为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培养试点单位,2010年被广东省确定为省级博士点建设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秉承“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训精神,坚持“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尊师重教”的发展理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步入新时代,广州美术学院依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历史、区位、文化资源以及人才汇聚的多方面优势,以高起点、新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更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速向前。

办学规模  2004年学校在广州大学城建成新校区,现有昌岗和大学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64亩,总建筑面积411884平方米。学校现有8个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本科教育设有31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已招生专业24个。截至2017年9月底,学校有本科生5303人,硕士研究生721人,留学生16人,普通预科生1人,全日制在校生6041人,折合在校生数7140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省级攀峰重点学科3个,包括“美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和“工艺美术”1个二级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包括“艺术学理论”1个一级学科和“美术理论与批评”“影视与数字媒体”2个二级学科。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B+,“艺术学理论”获评B级,在广东省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居首位,全国位居前列。

截至2018年1月,学校24个已招生的本科专业中,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省级优质专业总数为14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58.33%。

师资队伍  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潘鹤、杨之光、郭绍纲、陈金章、梁明诚、尹定邦、王受之、张治安、黎明、赵健、方楚雄、郭润文、李劲堃等一批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的大师名家,都长期在我校执教。学校现在职教授67人,副教授156人。教师队伍中,聚集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各美术与设计专业学会理事等一批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6年学校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广东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2010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各类重要赛事与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亚洲设计学年奖、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国际知名的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博朗设计奖、美国IDEA奖、SPAPK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获各类重量级美术与设计大奖100多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97%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达97.4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立体多元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近年共建设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平台共31个。其中:国家级2个,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省级科研平台8个,包括: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与“岭南美术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岭南美术遗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省级研发中心“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珠三角品牌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当代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重点提升平台“数字影像与数字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岭南中国画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动漫创意研究基地”和13个其他校级各类平台。这些涵盖艺术学与设计学各学科的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在区域文化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研创作  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得包括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中国设计大展、德国红点奖等在内的数百项省级以上科研创作奖,获得了包括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科技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高层次科研项目。

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参与和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深圳城雕《开荒牛》、珠海城雕《珠海渔女》、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香港、澳门两地回归的广东省政府礼品设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2005年日本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与人”、山西馆等的设计工程,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奖牌、核心图形、色彩体系等52项的视觉设计、广州城市LOGO设计等等,均出自广州美术学院。

对外交流  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瑞士、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47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境)外开展访学进修、交流和学术研究,与国(境)外合作院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工作坊和讲学活动,引进高水平美术设计展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聘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序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我校积极配合国家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我校学术研究成果和师生优秀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 、名师名家


胡一川

著名木刻版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1910年生于福建永定,少年在印尼生活,1925年回福建厦门念书,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是受到鲁迅先生影响的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解放区曾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敌后,1942年受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后参与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任党总支书记,1953年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南下武昌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校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一直到1983年他长期担任广州美术学院的主要领导。

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等奖励,代表作品有木刻版画《到前线去》、《牛犋变工队》,油画《开镣》、《挖地道》等。


陈少丰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兼擅中国画,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河南南召人,曾先后在私立嵩华学院教育系、中原大学、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3年开始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合著有《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美术通史》等,凝聚其多年心血的专著《中国雕塑史》,曾获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等,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


王益论

广东东莞人,擅长美术史论、水彩画等,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1934年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毕业。曾先后在广东省立艺专、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作品有《梅花》、《山水》等,代表论著有《丹青引》等。


王肇民

著名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兼擅油画、国画、诗词等,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安徽萧县人,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并参加左联领导的进步艺术团体“一八艺社”,任研究干事。1932年转学到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并组织北平木刻研究会。1933年毕业到南京,入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旁听。从1953年开始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曾获教育部“德艺双馨”荣誉称号等重要奖励。凝聚其多年创作实践和教学经验而成的画论《画语拾零》,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荷花玉兰》等。


黎雄才

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1910年生于广东肇庆,1923年升入肇庆中学就读,得岭南花鸟画家居廉之入室弟子陈鉴指导,渐入门径。17岁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1931年肄业于广州烈风美术学校。1932年,得高剑父资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攻读日本画科。毕业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肇庆第七中学、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等重要奖励。其出版的《黎雄才山水画谱》,是我国当代中国画教材的典范之一,代表作有《武汉防汛图》等。


关山月

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本科,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先生学画。抗战爆发后,他以抗战为题材鼎力国画革新,追求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现实,四十年代曾到西北写生并临摹敦煌壁画。1946年回到广州,先后任教于南中美术学院、广州市立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职。曾为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紫光阁、全国政协礼堂等作画,代表作有《江山如此多娇》(与傅抱石合作)、《绿色长城》等。


高永坚

著名工艺美术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1925年生,广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专业。曾任广州人民美术社美编、石湾陶瓷雕刻工厂创作室创作员,后调入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83 -1985年担任学院院长。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装饰陶器设计。编辑出版有《石湾陶器艺术选集》、《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装饰陶器》等。


迟轲

终身教授,美术史论家,校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撰写、主编、翻译著作数十部,代表性著作有《西方美术史话》、《西方艺术批评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等。


潘鹤

终身教授,雕塑家,校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2008年广州市海珠区政府为其建立“潘鹤雕塑园”,2009年被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等。


杨之光

教授,国画家,校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是当代岭南中国画的中坚人物,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重要学术场馆收藏,代表作作品有《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


郭绍纲

教授,油画家,校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衔和俄罗斯政府文化部授予普希金奖章。


陈金章

教授,国画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在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场馆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出版有《陈金章画集》等著作。


梁明诚    

教授,雕塑家,校咨询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珠江女》、《新娘》、《冼星海像》、《风浪》、《海天》等。


尹定邦

教授,设计家和设计史论家,校咨询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广东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代表性著作有《设计的营销与管理》、《图形与意义》、《设计学概论》、《设计目标论》等。


王受之

兼职教授,设计史论家,曾在我校设计系科任教,出版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重要著作。


张治安

教授,国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美术大展,主编过多种大型画册文集。



三 、学院简介



跨媒体艺术学院    


学院领导

院长:冯峰

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劳业辛

专职副书记:麻丽

副院长:刘庆元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科不断发展与创新。“美术学”的大视野已经逐渐转向多层次、跨学科、多领域交叉合作的综合型、实验性的艺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跨媒体艺术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通过数年时间打造的一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学科集群。这也是广州美术学院为应对全球视觉文化的发展态势和创意文化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所引领的专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动新兴艺术和创意媒体的发展迈出的崭新的学术脚步。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面向未来艺术发展的学院,2018年由实验艺术系、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摄影与数字艺术专业整合而成。其中,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前身——实验艺术系成立于2011年,是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之后在国内第二个成立、并且在华南六省唯一以实验艺术专业招生的系别。跨媒体艺术学院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的成长而生,是艺术界和产业界交流沟通的高端教育平台,秉持“立足当下、实验创新,整合公共知识、运用前沿技术”的理念,以培养艺术领域“导演型”高水平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为目标。

学院宗旨:促进协同创新力量的开发,推动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倡导“艺术融入社会生活”、“做有用的艺术”,使新艺术的创造力投入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当中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正能量。在教学内容上,全面优化新兴视觉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注重科技、人文、自然的三重结合以及传统与当下的多重对话。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整合公共知识的行动能力、跨领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对新观念、新技术的判断和应对,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培养学生掌握新兴媒体的技术,也培养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推进理性地思辨,在实操创造和抽象分析中得到平衡发展,并广泛地适应社会,从而形成一种“与多种学科交流沟通的持续的自我学习和探索问题的生长力。”

师资团队: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学团队汇聚了来自毕业于国际名校具有高学历和新兴交叉学科的跨学科、跨专业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层次清晰、合理、富有活力。现有专任教师30人,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达50%,其中多名教师有海外留学及工作背景,目前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是一支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学缘、年龄、学位结构科学,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优质教学团队。

合作平台:为加强与国际艺术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国际协同育人平台,迄今为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3所国际艺术院校的相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输送与接收国际交换生65人,完成了百余场高质量的国际工作坊及学术讲座、论坛和展览。同时与雄安新区、华为科技、德化陶瓷、广东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及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拓展面向业界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的同时将学院与社会无缝链接,为社会有效地输送专业的艺术创新力量。

学生工作:跨媒体艺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近5年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计1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体现了我院日臻完善的教学思路,不仅得到国内外兄弟院校和相关部门的普遍关注,同时在新兴的企业平台和行业组织受到广泛的认可。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现任领导:

院长:曹雪

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罗培庆

副院长:冯乔、陈少明

专职副书记:雷鸣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由广州美术学院最传统的装潢系和新兴的数码艺术设计系联合组建而成,2018年11月,艺术与科技专业并入学院。学院现共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教授6人,副教授19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5人。现有学生人数为本科生1057人,研究生92人。学院拥有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如尹定邦、赵健、胡川妮、陈小清、东美红、王绍强、曹雪、费勇、郑念军、郭湘黔等,客座教授如王受之、王粤飞、黄建成、李明、李永铨、毛继鸿、黄炳培、金城等,以及一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学院现拥有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艺术与科技4个专业。学院大力倡导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教学以“教研室+工作室”之“2+2”的形式展开,即一二年级以教研室为板块进行教学,目前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3个教研室;高年级阶段实施工作室制,目前设有12个专业方向工作室,分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品牌设计、信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图像设计、跨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漫设计、实验动画设计、娱乐与衍生设计、数码游戏设计、展示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办学条件上,学院拥有平面设计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影视后期实验室、数码创意设计实验室、数码影像实验室、多功能放映厅等教学设施,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和实验技术支持。

学院注重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和科研建设。质量工程方面,现拥有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多个,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2个,校级自编优秀教材6部,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培育4个,省级、校级教学团队7个,校级协同培育平台2个,省级、校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省级、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百个。同时,我院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近年来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3项,横向设计服务合同金额达1560.4万元。取得包括第16届亚洲运动会视觉景观设计、色彩系统及核心图形设计、吉祥物及其动画片设计、宣传片设计制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山西馆、中山馆新媒体艺术设计,2014年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火炬、奖牌外观视觉设计,2017年广州新城市LOGO设计等众多标志性应用转化成果。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邀请了陈幼坚、靳埭强、吕敬人、王敏、余为政、高志森、胡智义、林欣杰、David Phillips、Hesse Klaus、Javier Lloret、Stan Wannet、小林弘和等多名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设工作坊,既扩宽了学院师生的视野,也使学院的教学水平得到综合提升。同时,学院积极举办或参与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学术活动,包括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1212创意中国”论坛、“塔外”设计展等。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依托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和校办企业广东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努力搭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学院先后协同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商务厅、广州市人民政府等政府机构,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日本女子美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高等艺术院校的相关院系,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商贸有限公司、广州例外服饰有限公司、广州三度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东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气象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设计研究中心,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与发展。



工艺美术学院


学院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杨健

副院长(主持工作)兼党总支副书记:齐喆

副院长:魏华  庞国华


工艺美术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年轻最具历史传承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工艺美术学科可追溯至1953年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组”,南迁广州后,广州美术学院于1958年正式设立工艺美术系,是学校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单位。2016年12月,工艺美术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第一个获得广东省高校“攀峰重点学科”的二级学科。2018年12月,广州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工艺美术学院,重续了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文脉。著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教育家陈雨田、李立基、谭雪生、高永坚、尹定邦、蔡克振、曹国昌等均曾担任工艺美术系领导。也涌现出了谭畅、金景山、邝声、周锡珖、曾洪流、王受之、刘露薇、谢顺景、姬徳顺、全森、吴卫光、林蓝、黄增炎、万小宁等一批在各专业方向具有影响力的教授,为学校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工艺美术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方向,包括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设计、漆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7人,全日制研究生41人。教师21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外籍教师1名。教师队伍中,聚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师生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在众多国际专业竞赛中荣获大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学院以“传承活化岭南工艺、关注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开拓中外工艺文化交流,培养格调高雅、技能专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强调教学的当代性、开放性、实验性、复合性,彰显工艺美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学院依托并充分挖掘工艺美术的技术与材料特性,培养具有手工技艺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室内外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人才和具有当代艺术思维与观念的实验性艺术创作人才。



美术教育学院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吴慧平

党总支专职副书记:赖荣幸

副院长:许以冠、王朝虹


美术教育学院原名美术师范系,创建于1981年,它是当年中国八大美术学院中在新时期最早设立的本科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机构,1989年更名为美术教育系,2010年建成美术教育学院,2018年进行学科整合,成为纯师范专业教学单位。首任系主任为留苏归国的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郭绍纲,此后,胡钜湛、于秉正、吴正斌、张弘、龙虎等教授先后担任过美术教育系(学院)主任(院长)。水彩画大师王肇民、著名工艺美术家和国画家姜今等一大批名师曾为该院的创办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1992年,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确定为全国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唯一的改革试点单位。2003年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的“全国艺术院校教育专业改革座谈会”、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国际视野下的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学术研讨会”、2013年由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2018年由广东省教育厅等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教育发展论坛”等均在广州美术学院召开并由美术教育系(学院)承办。该院是广东省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美术)培训基地和广东省美术与设计教育培训中心,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秘书处、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拥有省级研究机构“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书法研究所、美术教育研究所,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

目前,学院本科教育有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两个专业。设美术教育、书法教育、设计教育、史论教育和继续教育5个学术板块及中国画与品鉴、书法与中国文化 、绘画与欣赏、综合材料探索、设计与应用、公共艺术、人文与通识、教师进修等8个教研室。现有在编及合同制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本科生369人,硕士研究生72人,成人教育学生117人,自考学生12人。形成以本科教学为主体,其他办学形式为辅的办学格局。

经过学科整合后的美术教育学院,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己任,以推进适应新时代粤港澳人文品质生活提升的艺术教育为宗旨,以崭新视野、国际作为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和社会美育,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美院底色新师范。



城市学院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朱文明

院长:雷小洲

党总支副书记:叶欢


广州美术学院1978年开始招进修生,1985年开始招收干部专修科成人教育学历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2002年成立继续教育分院,2004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更名为城市学院。目前城市学院在校学历生2000余人,非学历生年均近3000人次。

学院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现已建成造型艺术和艺术设计两个学科,开设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绘画、雕塑、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方向,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学院采用灵活开放的办学思路,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开办包括各类短期培训、自考助学、高级进修班、少儿美术教育。

学院十分重视教与学,优化教师资源,建立以在编教师为核心,以专职一线设计师为补充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传统教学的模式基础上,采取工作室制教学,进一步对教学管理结构、专业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坚持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专业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对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20多个。


四 、校园风光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路校区正门

昌岗路校区岭南画派纪念馆

昌岗路校区校道

大学城校区正门

大学城校区湖景

大学城校区美术馆

大学城校区行政办公楼

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大学城校区学术报告厅